原创 应对大数据“杀粉丝给周鸿祎设计发型熟”,不能仅靠消费者“哭穷”
蒲晓磊
近日,一些年轻消费者在上网时,频繁在一些App的评论区“哭穷”,以此来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
大数据“杀熟”是指在一些餐饮、出行平台上,老用户反而享受不到优惠,甚至价格更高。为了应对大数据“杀熟”,一些年轻人频繁在App评论区发表“太贵了,买不起”“我不打算买了”等评论,尝试将自己打造成“穷人”的形象,来影响算法推送,降低相关商品和服务的价格。
有媒体报道,一名年轻人通过反复评论“机票太贵了,买不起,不去了”后,发现机票价格从4309元降至1903元,降价超过了2000元。然而,多家旅游出行平台官方客服称,机票价格实时变动且受多种因素影响,即便这名消费者有反复评论的行为,也无法证明最终降价是由用户所评论的内容决定的。
年轻消费者对着手机“哭穷”,真的能够反向“驯化”大数据“杀熟”吗?从实际效果来看,此举未必可行。即使这种办法在短期内可以取得一定效果,但从长期来看并非治本之策,甚至还会让大数据在掌握更多个人信息后进一步完善“杀熟”机制。
要从根本上解决大数据“杀熟”的问题,不能仅靠年轻人在评论区“哭穷”,法治才是治本之策。
针对大数据“杀熟”,我国相关法律法规有明确规定。个人信息保护法规定,个人信息处理者利用个人信息进行自动化决策,应当保证决策的透明度和结果公平、公正,不得对个人在交易价格等交易条件上实行不合理的差别待遇。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实施条例规定,经营者不得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对同一商品或者服务在同等交易条件下设置不同的价格或者收费标准。
然而,大数据“杀熟”问题仍屡禁不止。究其原因在于,消费者很难知道自己被大数据“杀熟”,即使知道,但由于举证难、维权成本高等原因,也很难有力维护自身合法权益。平台和商家则会以“精准营销”等理由,为自己的“杀熟”行为开脱。
整治大数据“杀熟”,需要进一步完善相关制度,加大执法力度。一方面,出台更加具体的规定,为执法提供操作性较强的指引。另一方面,监管部门应当创新监管方式方法,充分运用新技术及时抓取和识别大数据“杀熟”行为,依法依规进行处置,压实平台责任,提升算法常态化治理水平。
2024年11月,中央网信办等四部门联合发布通知,开展“清朗·网络平台算法典型问题治理”专项行动。通知提出,严禁利用算法实施大数据“杀熟”。严禁利用用户年龄、职业、消费水平等特征,对相同商品实施差异化定价行为。近日,北京、上海等地按照有关工作部署,已经开展算法治理专项行动。
再精明的“算法”,也要在法治轨道上运行。严厉整治大数据“杀熟”,才能推动平台经济实现高质量发展。
报道提到,去年《预算案》提出增加烟草税,即时将每支香烟的烟草税调高6毫,并按同等比例提高其他烟草产品税率,即调高31.48%。加税后每包烟大约72元至80元,税率占比超过六成。
证监会负责同志表示,当前证监会正在认真贯彻落实党中央、国务院关于资本市场的一系列重要部署,深入推进强监管、防风险、促发展各项工作。资本市场涉及方方面面,越是在形势复杂严峻的时候,越要广开言路,集思广益,凝聚共识。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