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香江观澜:强化内49629澳彩开奖查询联外通 香港更“吃香”
中新社香港1月19日电 题:强化内联外通 香港更“吃香”
中新社记者 香卢平
“广州越见‘广’,深圳越见‘深’,香港越‘吃香’。”
在日前举行的中央人民政府驻香港特别行政区联络办公室(简称“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2025年新春招待会上,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主任郑雁雄用“吃香”的比喻,形象说明香港强化内联外通独特优势,将迎来广阔发展前景。
内联需要香港深度对接国家发展战略,加快融入国家发展大局,与粤港澳大湾区其他城市错位发展,充分利用中国内地广阔腹地和超大规模市场,在国家构建新发展格局中更好扮演桥梁角色。
2024年,在中央支持下,香港加强内联动作频频,成果丰硕。内地与香港庆祝资本市场互联互通十周年,持续优化互联互通措施;河套深港科技创新合作区发展规划完成整体性拼图;85家企业与香港特区政府签署《支持及参与北部都会区发展意向书》;中央新增赴港“个人游”城市、广东省深圳市居民赴香港旅游“一签多行”实施,为香港旅游、餐饮、零售等行业发展注入强劲动能……
2025年新年伊始,香港特区行政长官李家超首次在香港以外的访问行程即赴深圳,率政商界人士出席“大湾区(深圳)工商界高峰论坛及交流会2025”,与大湾区内地城市共商发展蓝图。可以期待,今年香港加强内联将取得更大成绩。
内联的本钱是外通,融入的优势是外向。外通需要香港以更加开放包容的姿态,广泛拓展国际联系,提升全球影响力和吸引力,擦亮“中国香港”国际大都市品牌。
目前,香港已加入100多个国际组织,参加和适用280多项国际多边协议,是全球拥有外国领馆第二多的城市。2024年,香港境外母公司的驻港公司达9960家,同比增加921家,创历年新高;香港初创企业数目达到4694家,同比增加10%;一大批国际知名企业在港新设国际总部或研发中心。
在近期于香港举行的第18届亚洲金融论坛上,中国人民银行行长潘功胜介绍一系列支持香港金融业发展、巩固提升香港国际金融中心地位的措施,引发各界积极反响。此外,香港的国际贸易中心、航运中心、航空枢纽地位,自由开放规范的营商环境,普通法制度和畅通便捷的国际联系……这些“东方之珠”的独有优势,都令国际投资者来了不想走,亦是香港在国际舞台大展身手的资本和底气。
笔者注意到,在2025年新年贺词中,李家超提出特区政府今年聚焦两大目标,首要目标就是“改革求变,加强内联外通”;在中央政府驻港联络办2025年新春招待会发表致辞时,李家超也将“推动香港内联外通”作为蛇年新愿景的重要内容。
改革创新由治及兴,内联外通处处通途。乙巳蛇年即将到来,相信在特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团结进取下,拥有内联外通独特优势的香港,将会不断增强国际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越来越“吃香”。(完)
中国经济的底气来自于多个方面。一是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体制优势,既发挥市场经济的长处,又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为中国经济长期稳定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二是有超大规模市场,中国人口达14亿,中等收入群体超过4亿人,未来十几年将达到8亿人,消费需求广阔且增长潜力巨大。三是有配套完整的产业体系,中国是唯一拥有联合国产业分类中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2022年制造业增加值占全球比重约30%,产业体系配套完整的供给优势对中国经济保持强劲内生动力发挥重要作用。四是有大量高素质劳动力。中国的“人口红利”正在向“人才红利”提升,人才资源总量、研发人员总数均居全球首位,高技能人才超过6000万,每年1000多万大学生走入社会,这些都是中国发展的独特优势。五是绿色转型卓有成效,中国过去10年以年均3%的能源消耗增速支持了6.6%的经济增长,是全球能耗强度降低最快的国家之一,“绿色经济”已不是赔钱经济,而已成为新的增长源。六是科技创新能力不断增强,高新技术企业数增加至约40万家,独角兽企业数量居世界第二,2023年全年发明专利授权量92.1万件。综合上述因素,我们对中国经济充满信心。
吴江浩:中国是一个超大经济体,看中国经济应着眼纵深视野、进行全景观察,客观整体把握当下之形与长远之势。几十年来的实践表明,用传统西方经济学的理论难以解释中国的巨大发展。就当前和未来而言,盯着一些短期、微观数据,继续用西方经典模型分析判断中国经济,仍将是不准确的。2023年中国经济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总体回升向好,国内生产总值增长5.2%,依然是对世界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国家。正如习近平主席讲到的,前行路上,有风有雨是常态。尽管我们在经济运行中还面临一些困难和内外挑战,但中国发展面临的有利条件远多于不利因素,经济回升向好、长期向好的基本趋势没有改变。
2024年如何进一步推动经济回升向好?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定下了“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总基调。稳是大局和基础,就是要多出台有利于稳预期、稳增长、稳就业的政策。进是方向和动力,就是要在转方式、调结构、提质量、增效益上积极进取,不断巩固稳中向好的基础。先立后破是对稳和进的统筹兼顾,关键是做好新旧模式、新旧动能之间的衔接和切换。我们正在根据上述方针出台财政、金融、产业等一系列政策。我们将坚持高质量发展这一首要任务,持续推动经济实现质的有效提升和量的合理增长,把中国式现代化的蓝图一步步变成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