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多项“首次” 中国空间站建成两周年“2022一码一肖100%准确成绩单”出炉
中新社北京12月30日电 (记者 马帅莎)中国空间站全面建成两周年“成绩单”出炉。中国载人航天工程办公室30日发布《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报告》(2024年)(以下简称《报告》),对两年来中国空间站科学研究与应用进展进行系统性总结,集中回应社会各界对中国空间站建设发展的关切期待。
凭借长期微重力、宇宙辐射等独特环境条件,以及航天员亲身参与、天地往返运输等突出优势,中国空间站已然成为一座珍贵的国家太空实验室。《报告》显示,目前,中国共规划了空间生命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研究领域、32个研究主题,截至2024年12月1日,已在轨实施181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近2吨科学物资,下行实验样品近百种,获取科学数据超过300TB,并实现多个国内外“首次”。
此次发布的《报告》从目前已下行样品、取得研究数据、完成在轨实验、获得突出进展的科学与应用项目中,择优遴选了34项代表性科学研究与应用成果予以介绍。
其中,在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领域,中国科研团队完成了水稻“从种子到种子”的全生命周期空间培育,在国际上首次获得空间发育的水稻和再生稻新的种质资源,并在样品返回地面后实现了大田种植。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研究员张伟表示,这有力证明了在空间站发育的水稻种子具有活力和繁殖能力,不仅对地面水稻的新品种改良和培育具有重要意义,也为未来载人深空探测的粮食生产提供了重要理论基础。
在斑马鱼实验中,科研团队研制的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空间站稳定运行43天,实现了中国在太空培养脊椎动物的突破,获得了国际上空间水生生态系统在轨运行的最长纪录。科学家还通过天地对比发现,斑马鱼在轨出现背腹面颠倒游泳、旋转运动、转圈等空间运动行为异常现象。
此外,中国科研团队还将人工血管芯片送入太空,这是中国首个“太空器官芯片”研究项目,亦是国际上首次开展太空人体血管研究的器官芯片项目,为科学有效对抗航天员器官损伤和防护方法提供了理论和实验依据。
在微重力物理科学领域,中国科学家在国际上首次突破空间冷原子干涉陀螺技术,为发展中国空间量子惯性传感技术奠定基础。据介绍,空间量子惯性传感技术有望应用于引力波探测、暗物质探测、重力卫星、重力梯度卫星等各项空间科学和应用任务。
在空间新技术与应用领域,中国在天舟五号货运飞船舱外完成了国内首次空间氢氧燃料电池在轨实验。该研制成果可有效指导空间燃料电池设计和研制,后续可应用于月面驻留、移动等月面任务,也可应用于深空探测及其他宇航高比能量供电任务,同时,还可推广应用于水下等特殊应用场景。
据悉,作为国家太空实验室,中国空间站将在今后10年到15年的运营中陆续开展千余项研究项目,积极开展科学普及和国际合作,广泛凝聚国内外高水平科学团队,促进中国空间科学、空间技术、空间应用全面发展。(完)
同日,中国移动在MWC 2024上发布5G-A商用计划:2024年将在超过300个城市启动全球规模最大的5G-A商用部署。
我记得去年3月抵达日本履新时,日本媒体在机场问过我同样的问题,我的回答是努力维护发展健康稳定的中日关系,因为这符合两国人民的根本利益。近一年来,我怀着这样的信念和愿望,同日本各界人士广泛接触,努力推进中日各领域交流合作。对于两国之间存在的问题,我始终主张按照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确立的各项原则妥善管控处理。这不仅是过去两国关系重建发展的宝贵遵循,也是未来行稳致远的根本保障。
投资主题建议关注:设备更新/国产算力/新质生产力/低空经济。1)设备更新:高能效设备应用有望成为新一轮设备更新重要途径,看好工业锅炉/节能电机等高能效设备应用和资源再生产业。2)国产算力:AI成为全球科技博弈焦点,国内智算中心建设有望加速,看好国产光互联/算力芯片/华为智算产业链。3)新质生产力:国资委提出加快推动AI发展,培育新质生产力,看好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新技术和新场景。4)低空经济:财经委会议强调降低全社会物流成本,打造低空无人配送新模式,看好低空飞行器制造/核心零部件/飞行服务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