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东西问·世界中国年丨张勃:为何说春节香港马会内部免费资枓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中新社北京1月23日电 题:为何说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重要标志?
——专访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张勃
中新社记者 徐文欣
2025年春节是“春节——中国人庆祝传统新年的社会实践”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的首个春节。从历史上与“年”的概念初次邂逅到名称、习俗与内涵不断演变,再到成为全球约五分之一人口同庆的盛大节日,春节里藏着哪些文化底蕴?它缘何能申遗成功?海外华侨华人又将如何助力春节文化传播?
春节非遗申报顾问、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张勃日前在北京接受中新社“东西问”专访,对此进行解答。
现将访谈实录摘要如下:
中新社记者:春节申遗成功有何意义?
张勃:春节申遗成功是中国年走向世界的标志性事件。“百节年为首,四季春为先。”春节申遗成功不仅是对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肯定,更是对中华传统文化价值的国际认可。
对内,这将提升文化自信,让中国的年味更浓;对外,将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的国际传播,有利于其他国家民众更好地认识中华文化。
春节成功申遗为讲好中国故事打开了新思路。除了丰富的民俗活动,春节流传着大量民间传说和诗歌谚语,“春节故事”将成为中国文化出海的超级IP。
中新社记者:春节经历了怎样的发展?
张勃:春节从历史深处走来,其起源与年的概念形成相关。在不同年代,年有不同的称谓,据《尔雅·释天》记载:“夏曰岁,商曰祀,周曰年,唐虞曰载。”
年本意味着庄稼丰收,甲骨文中,年的写法为上“禾”下“人”,禾是成熟的谷子,人背谷子,意味着好的收成。人们将谷物成熟一次所经历的时间称为一年。
“履端于始,序则不愆。”中国人重视时间的开端。夏、商、周三代分别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建丑之月(夏历十二月)和建子之月(夏历十一月)作为自己的“年始”,为过年习俗的形成奠定了时间基础。由于缺乏文献,夏商以前人们过年的情形难以确知。
可以确定的是,周代已形成丰富的过年习俗。周人以夏历十一月为年始。在周代,新年这天称为“正月之吉”,宫中要举行盛大的朝正仪式,诸侯百官朝见天子,天子则举行宴会活动,并表彰奖励诸侯百官的功劳。
“正月之吉”也是公布政令法律、教化百姓的日子。官府将各种政策法令悬挂在象魏(天子、诸侯宫门外的高大建筑)之上,让百姓观览。地方官吏则将各种教令传达到社会各层,使大家对照检查。
公元前104年,汉武帝颁行《太初历》,重新以建寅之月(夏历一月)为正月,由此夏历一月一日成为岁首之日,年终岁首活动相应转移到新的时间。此后两千余年,过年基本就以夏历一月一日为标志性时间展开,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中新社记者:赓续数千年,春节发生了哪些变化?
张勃:春节一直处于变化中,种种变化没有让春节消失,反而让它以不断更新的习俗形式和内容,跨越时空。
从名称来看,汉代多称春节为正月旦、正日,魏晋隋唐时多称为元正、元日,宋代之后多称为元旦、新年等,现在为大家熟知的“春节”一名,距今仅百余年。
1912年,中国采用公历纪元,自此出现两个新年。公历1月1日、农历正月初一都是新年。1914年当时的政府将农历元旦、端午节、中秋节和冬至节分别更名为春节、夏节、秋节和冬节,从而形成春、夏、秋、冬的完整节日序列。一百多年来,四个节日依然传承,四个新节名却唯有“春节”得到民众的认可,成为农历新年的标准名称。
春节是中华民族的原创文化,却并非中华民族的独享文化。随着人口的迁移,春节传播范围不断扩大。
目前,全球约五分之一的人口庆祝春节。与春节相关的民俗活动已走进全球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约20个国家将春节列入该国整体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
中新社记者:春节蕴含哪些文化内涵?
张勃:春节的文化内涵包括更新、祈福、迎春、团圆、和谐等,这些内涵是历史的积淀,反映了中华民族的审美情趣与价值观念。
更新是春节的独特内涵。“随时之义大矣哉。”中国人讲求顺天应时,在旧年过去、新年来临时,人也要进行相应的更新,春节就处在年度时间循环的更新点上。祈福是春节内涵的一部分,古人在正月元日吃鸡子、五辛盘,其意正在求福。
“春,蠢也,蠢动而生也。”迎春是春节的内涵之一。正月初一是“三元之日”,既是一年的第一天,又是春季和孟春之月的第一天,虽然“春节”的专名历史不久,但过年很早就与春联系起来,至今不断。
团圆是春节的重要内涵。过年的团圆,不仅指生者之间的团圆,也指生者与逝者的团圆。许多地方有接家堂、摆供祭祖的习俗,这是对逝者的尊重,也是感恩之心的体现,反映了中国人的伦理情感和人文关怀。
和谐为春节的另一内涵。中国将和谐视为“天下之达道”,认为“德莫大于和,而道莫正于中”。和谐是天地、四时、万物各守其正而又彼此和睦共处的理想状态。在“一元复始,万象更新”之时,力争达到人与自然、人与人及自我身心的和谐,是人们的美好诉求。春节期间的祭神、祭祖仪式,拜年守岁仪式,走亲戚看朋友的社会交往,以及对各种娱乐活动的参与,都包含着对“和”的追求,也都是达致和谐的方法和手段。
中新社记者:海外华侨华人如何助力春节文化的创造性转化?
张勃:海外华侨华人既了解春节的文化内涵,又熟悉当地民众的接受方式,在春节文化对外传播推广方面扮演重要角色。
千言万语不如“身临其境”。华侨华人可以通过春联、福字、舞龙、舞狮、水饺、年糕等春节符号,讲好春节故事,传播春节的文化内涵,让外国友人更了解春节文化。
春节不是僵化封闭的文化系统,它因时而变,因地制宜。纵观历史,不同朝代的人根据自己时代的特点,发展出符合时代的习俗活动。南朝人燃爆竹子以避山臊恶鬼,当代人则用火药鞭炮表达对新年的祝福;20世纪80年代,人们喜欢寄送贺年卡,今人则时兴微信拜年。放眼全国,北京逛庙会、广州看花市、自贡赏花灯,北方包饺子、南方打糍粑,不同地方的人们充分利用自己的自然环境、人文条件,创造出具有地方特点的习俗活动。
华侨华人在海外因地制宜传播春节符号,推动了春节文化的不断更新。这种更新正如春节的自身价值:在新的周期里,带着新的希望前行。哪怕过去经历了困难,但因为有了新的开始,仿佛就获得了新的生命力。(完)
受访者简介:
张勃,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学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北京市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地北京学研究基地副主任,北京市宣传文化系统“四个一批”人才,中国民俗学会副会长,长期从事民俗学、北京学和文化遗产研究,独著、合著、主编《唐代节日研究》《中国人的时间智慧》《礼仪》《北京中轴线文化遗产图典》(中英文,6册)等,发表学术文章200余篇,主持国家级和省部级项目10余项。
2001年8月9日,广州市人民检察院指控尚金勇犯故意杀人罪,向广州中院提起公诉。广州中院审理后认为,除被告人供诉外,无其他证据证实被害人从事卖淫活动,被告激愤杀人的理由证据不足,不予采纳,判处尚金勇死缓,并赔偿死者家属8.3万元。
1。打造一流营商环境。率先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提高政府运行效能,推进服务数字化、规范化、智能化,打造全疆标杆。赋予自贸试验区更大改革自主权,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能够下放的经济社会管理权限,凡具有实际需要、符合下放条件的,全部依法下放至自贸试验区。探索实施食品经营许可等“证照同办”。授权自贸试验区对食品相关产品等重要工业品生产许可证采取告知承诺制方式直接受理和审批。探索将农作物种子进出口企业的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核发权限下放至新疆省级农业农村部门,同时加强管理,促进种子市场规范有序发展。支持乌鲁木齐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法务区”,完善法律服务机制,集聚高素质法律服务人才,积极引进更多有国际影响力的涉外法律服务机构。提升法律服务能力,组建涉外法律专家和律师团队,建立涉外法律服务专家库,开展国际法律及合规培训,提升法治保障水平。
贵州茅台上一次涨价还要追溯到2018年元旦,彼时将飞天茅台酒的出厂价由819元提高到969元,零售指导价由1299元上调到1499元,平均上调幅度18%左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