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九城市政协携手 助力长三角发展文化新质生产管家婆一肖一码100%准确力
中新网金华10月31日电 (钱晨菲 陈月丹)近日,九城市政协共商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活动在浙江金华举行。来自上海松江、嘉兴、杭州、金华、苏州、湖州、宣城、芜湖、合肥九座城市的政协领导和政协委员代表齐聚金华,围绕“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 助推长三角G60科创走廊更高质量发展”建言献策。
因地制宜 推进创新深度协同
当下,长三角地区文化新质生产力发展还面临创新不足等问题。
杭州市政协主席马卫光表示,长三角九城市汇集了全国1/7的高新技术企业以及超1/5的科创板上市企业,积聚一大批云计算、大数据等领域的优质企业,初步形成支撑现代文化产业的科技类上下游产业链。建议九城市可以协同围绕文化产业的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开展科研攻关,共同打造产业集群“串珠成链”,共同构建产业生态“聚链成圈”。
芜湖市政协副主席袁发林在发言中提出,建议依托数字技术加强对G60九城市文化资源的采集录入、分类整理和标注标识,构建文化大数据体系,挖掘代表性元素,打造特色文化产品。推进科技赋能,促进科技与文化产业的深度融合,培育新型消费业态和文化消费模式。
发展文化新质生产力,需要因地制宜。以金华为例,影视文化产业是当地东阳横店的特色产业。对此,金华市政协委员横店集团控股有限公司副总裁吴兴建议,要实施跨界融合,大力实施“影视文化+”行动,努力实现产业跨界融合发展,积极培育新产品、新业态、新体验。
区域联合 推进文化品牌共建
未来城市之间的竞争,不仅是经济的较量,更是文化的比拼。如何抱团协作,助推文化品牌共建?
苏州市政协主席朱民以苏州古城的发展模式为例提出,要深化长三角兄弟城市文旅联动,扩大“朋友圈”,开展互学互鉴,形成共建联建机制,推动业务共促、文旅资源共享,提升长三角地区整体吸引力。
湖州市政协主席李上葵认为,G60九城市要深入挖掘历史文化名城、名人、名镇、名村文化内涵,合作打造G60历史文化长廊,共同延续长三角历史文脉。聚焦文旅融合,形成“大产业”,加强文旅产业协作,组建G60文旅产业联盟,合力推动长三角文旅产业高质量发展。
“G60九城市要找准定位、突出特色、错位发展,避免同质化、低效率发展,形成优势互补、特色鲜明的文化产业集群。要进一步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充分挖掘G60九城市特色文化资源,加强联动开发,注重业态融合,织密全域文旅‘一张网’。”合肥市政协主席韩冰说。
宣城市政协主席吴爱国表示,九城市文化资源独具特色、各有千秋,这为加强文化交流提供了难得机遇。要充分发挥政协渠道畅通优势,开展九城联动履职,以文化新质生产力为切入口,持续建言献策。
资源整合 壮大文化产业队伍
高素质的专业人才队伍是文化产业转型升级的强劲支撑力。人才荟萃、智力密集、联系广泛的九城市,拥有整合资源、培育和壮大文化产业队伍的先天优势。
“九城市要协力助推文化人才共育。提升长三角高校文化产业专业建设规范标准,设置涵盖文化创意设计、数字媒体技术等多领域的课程体系,培养更多符合长三角文化产业实际需求的应用型人才。”金华市政协主席宋志恒提出。
上海市松江区政协主席刘其龙则建议,建立九城市文化产业全链条联动机制,推动技术、人才、资金等优质文化生产要素自由流动和高效配置。加强文化领域知识产权保护,完善文化产业人才培养、评价激励、交流合作机制,设立文化人才奖励制度,加强数字文化产业人才培养,不断激发创新创造活力。
“九城市政协要帮助牵线搭桥,引进高端人才”。嘉兴市政协主席陈利众也在发言中表示,同时,要进一步献计出力,建言地方政府创新文化领域高层次人才引进模式,建立健全柔性引才和间接拥有机制,培育形成规模宏大的优秀文化人才队伍,以人才集聚带动更多高端资源要素落地。(完)
进入空间站应用与发展阶段以来,载人航天工程全线密切协同,先后圆满完成2次货运飞船补给、2次载人飞船发射和2次飞船返回任务,航天员乘组接续飞天圆梦、长期安全驻留,已安排在轨实施150余个空间科学研究与应用项目,涉及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和空间新技术等领域,取得了多项国际领先的应用与技术成果,空间站的综合效益正不断显现。
中国银河证券表示,1月底时我们认为2024年有望在国内外多方面利好下迎来信心的重拾、吸引资金流入,2024年A股将迎来震荡向上的修复行情。龙年首个交易日开始,在假期资产表现+亮眼的消费与信贷数据共振下,A股大幅上涨。3月初将召开两会,考虑到通常A股在两会前市场多数呈现积极的表现,重点领域会获得较高的超额收益如新兴领域或政策。政策端是重点聚焦的关键点之一,如科技主线及新质生产力概念。3月底开始进入年报及一季报披露期,行业景气度预期将是影响板块间相对表现的关键。3月配置的投资策略应当聚焦受益于有业绩预期+有两会政策利好预期板块里的低估值价值股+成长型价值股。3月我们建议战略性布局科技、上游原材料、电力等板块里的价值股。
二是要拓宽合作领域。中日经济利益深度融合,产业链供应链密切相连,近年来双方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医疗康养等领域开展了很好的合作,在科技创新、第三方市场合作等方面合作潜力巨大。着眼未来,中日两国都面临数字转型、绿色转型等共同挑战,需要解决人口减少和老龄化带来的共性问题。从大趋势看,中日经贸合作将继续从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加速演变,双方优势互补将激发更大乘数效应。希望日方与时俱进,同中方共同创新、共同发展。